长期以来,鲟鱼的濒危机制与保护措施深受全球鱼类学研究人员的关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大江大河中水利设施的兴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和清洁能源,但同时也对包括鲟鱼在内的水生生物洄游习性带来了显著不可逆的生态学影响。一些鲟鱼的野外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濒危,甚至灭绝,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2025年5月12日,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研究院张亮老师(共同第一作者)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所,以及德国、意大利、美国的鲟鱼研究专家合作的评论性文章“Learn from Chinese examples to save endangered sturgeons from hydropower dam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709-4)。文中针对欧洲、北美以及我国鲟鱼的野外生存现状,以及世界各地鲟鱼受水利设施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全球鲟鱼的濒危原因是水电站阻隔繁殖通道、过度捕捞、航运和沿岸带围垦等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指出,针对目前在鲟鱼繁殖洄游的路线上建立的各类水利设施,鲟鱼河流的各类高坝均未设立鱼道。同时,针对“目前短期内难以对大型河流干流上的水利设施进行拆除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对鲟鱼进行有效保护”这一命题,文章提出了若干综合举措:①河流全面禁捕,长江十年禁渔是可以被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的;②水电站生态调度,以解决坝下水温和水流等问题,缓解大坝的生态影响,优化鲟鱼繁殖条件;③改善或营造产卵场利于受精卵藏匿和孵化、防止敌害鱼类捕食,以提高存活率;④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⑤在大坝周边修建供鲟鱼通过的旁通道。三峡和葛洲坝电站的多年年均发电量总和(1039亿度)在2023年占全国年发电量(94564.4亿度,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的比例不到1.1%,随着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比例不断增大(水电发电占比逐步下降),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新能源或将逐步替代部分水电。彼时,是否恢复大型鲟鱼的洄游通道,人类社会将面对旗舰物种保护和能源开发利用的两难选择。此文是张亮老师继2023年3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有关鲟鱼保护生物学论文(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7386120)之后的又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