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科研平台

杞麓湖高原浅水湖泊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发布日期:2023-07-06 作者:湖泊院

一、杞麓湖站简介

杞麓湖高原浅水湖泊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杞麓湖站)于2023年获批建设,2025年通过验收,依托单位为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杞麓湖站主体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环湖线东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和宿舍等设施,具备完善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配备有各类仪器设备20余台套,包括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全自动水质监测仪和荧光光谱仪等,能够满足长期监测和研究的需求。杞麓湖站现有固定技术人员15人,研究生100余人,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实力雄厚。目前,杞麓湖站已积累丰厚的基础数据,涵盖水质、水生生物和沉积物等多个方面,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授权专利3项,可为研究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富营养化机理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提供坚实的软硬件支持。未来,杞麓湖站将继续围绕高原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以杞麓湖为重点开展长期的观测研究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围绕杞麓湖面临的富营养化与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及治理需求,杞麓湖站已对杞麓湖流域及典型示范区开展期多年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同时研发了相应的治理技术并投入示范应用。通过沉积钻孔岩芯和现代沉积样品的分析,重建了杞麓湖流域气候变化历史,反演了湖泊营养状态变化过程,分析了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的历史成因,探讨了湖泊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野外观测、控制实验和模型模拟,研究了湖泊-流域污染负荷形成与输移过程、湖泊生态系统变化与响应及稳态转化机制,分析了湖泊生物群落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及其关键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探讨了湖泊内源污染负荷再释放机理及重金属和藻毒素的分布、归趋与健康效应。通过多学科融合,研发了可用于水体氮磷削减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体系,并针对高原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问题,构建了以水生态系统修复为重要手段的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为高原浅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并得以在一定范围推广。

二、主要负责人

常凤琴,副研究员,杞麓湖站站长

周起超,研究员,杞麓湖站副站长

张    扬,助理研究员,杞麓湖站副站长